
精准定位,科学论证:人工智能人培论证与课程教学研讨会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迭代,深刻重塑各行业格局的当下,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成为我院培育高素质人工智能人才的关键。产业需求是论证培养方案的重要风向标。据权威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预计未来几年对专业人才的缺口将达数百万之巨,且需求涵盖算法研发、智能系统开发、数据分析等多个领域。 在新E代数智未来产业学院的大力支持下,2025年6月20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组织召开了人工智能专业人培论证及课程教学研讨会,与会领导及专家有:燕京理工学院副校长吴汶燕教授、中国农业大学计算机中心主任兼农业大数据实验室主任李辉教授、华北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黄晓红教授、华北科技学院计算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田立勤教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刘学君教授、河北东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范玥教授;会议围绕人工智能专业培养方案、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以及人工智能通识课开设展开研讨,力求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技术发展精准适配。会议由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丽芬主持。 活动伊始,燕京理工学院吴汶燕副校长发表讲话。她指出,在当今人工智能重塑产业格局、驱动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的创新路径,意义深远。人工智能技术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渗透到各个领域,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校始终紧跟时代步伐,致力于构建前沿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此次研讨会为我们搭建了宝贵的交流平台,期待各位专家畅所欲言,分享真知灼见,碰撞思想火花,共同破解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的难题。相信通过深度研讨,我们定能推动人工智能教育迈向新高度,为行业发展培育更多优质人才! 人工智能专业课群负责人李瑞东老师从专业简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学期安排等方面就人工智能专业培养方案展开介绍,与会专家提出,首先是专业简介中培养方向的确定,培养目标的合理性,以及毕业要求的目标支撑点,到专业课程建设应构建知识图谱加强课程之间的依托及联系,最后到学期安排课程的连贯。针对我校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也要开设校企合作课程加强产教融合进程培养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环节的论证关乎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提升,而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是实践课程开设的关键配套设施。李瑞东老师介绍了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线上课程平台、python软硬件教学平台、实验箱以及机器人等设置,与会专家提出对实验室硬件的数量是否覆盖专业课程以及开设实践创新课以及通过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载体对课程的实践操作,这些都给我院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我校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赵暄老师对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建设进行介绍,与会专家提出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内容的选取要切合学校的课程目标、线上网络教学平台的选用符合紧跟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以及积极融入思政元素加强思政教育等,都将使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顺利开展。 各位专家围绕汇报内容展开深入研讨,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提出专业建议。 我院对人工智能专业培养方案及人工智能通识课的论证将持续推进。通过科学严谨的论证,不断优化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随着我院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人工智能专业培养方案日益完善,通识课程也在不断创新与丰富。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更将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推动人工智能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