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知公告
举办新E代智能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比赛通知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激励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经研究,决定举办2023年新E代数字智能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本次比赛由燕京理工学院承办。
比赛详情01
1大赛主题
科技定义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大赛内容
2023年大赛作品内容分设:
(1)软件应用与开发;
(2)微课与教学辅助;每个大类下设若干小类。
3注意事项
大赛组委会秘书处联系人:
宋老师,电话:18395667869
安老师,电话:13333376549
电子邮箱:1518716570@qq.com (作品提交邮箱)
提交作品命名方式:作品类别-学校-组名-作品名称
比赛规则02
参赛要求
1.参赛对象:全日制高等院校在校本、专科学生均可以原创作品为单位组成参赛队,每个参赛队可由同一所学校的若干名学生组成(参赛队不可跨校组队)。每队最多可以有2名指导教师。参赛队由学校统一组织,不接受个人报名。
2.所有类的每一件参赛作品,必须是参赛者在本届大赛期间完成的原创作品,与之前校外展出或获奖的作品雷同的作者的前期作品,不得重复参赛。
3.参赛作品不得在本大赛的2个大类间一稿多投。
4.参赛作品的版权必须属于参赛作者,不得侵权;凡已经转让知识产权或不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作品,均不得参赛。
5.无论何时,参赛作品一经发现涉嫌重复参赛、剽窃、抄袭、一稿多投、提供虚假材料等违规行为,即刻取消参赛资格及所获奖项(如有),参赛作者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6.参赛作品中如果包含地图,在涉及国家当代疆域时,应注明地图来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网站),并且注明审图号,否则属于违规,取消参赛资格。
7.参赛学生、指导教师和领队,应尊重大赛组委会、尊重专家和评委,尊重承办单位和其他选手;遵守大赛纪律,竞赛期间不私下接触专家、评委、仲裁员、其他参赛单位和选手,不说情、不请托,不公开发表或传播对大赛产生不利影响的言论,违规者取消参赛资格;同时,对于涉嫌泄密、违规参赛等事宜,应积极接受、协助、配合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并履行举证义务。
8.请各相关院校根据大赛相关章程要求,积极组织学生参赛,并对指导教师的工作量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评审规则
1.大赛原则
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参赛作品指导教师不得作为比赛评委。参赛作品要保证其原创性,对违反参赛作品评比和评奖工作规定的评奖结果,大赛组委会不予承认。
2.评比程序:
大赛以二级形式开展,初赛-决赛。初赛采用线上的方式进行组织。经过初赛评比,获得二等奖以上的作品推荐参加决赛。比赛采用专家评审的方式进行,包括形式审查、作品分组、专家评审、结果公示等环节。
(1)形式审查:大赛组委员会组织相关人员对报名表格、材料、作品等内容进行形式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作品提示参赛队在规定时间内修正。对报名分类不恰当的作品纠正其分类。
(2)作品分组:对所有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的有效参赛作品分组。
(3)专家评审:由大赛组委会聘请专家,对有效参赛作品进行评审。
(4)结果公示:根据前述作品初评及评审的情况,确定等级并公示,接受申诉。
3.评审基本原则:
评委根据以下基本原则评审作品:
·l 软件应用与开发类:运行流畅、整体协调、开发规范、创意新颖。
·l 微课与教学辅助类:选题简明、设计合理、教学内容科学正确、作品结构完整、语言规范、教学形式新颖、趣味性强。
比赛奖励
决赛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最佳组织奖等若干项。
决赛一等奖:1项。奖金2000元。
决赛二等奖:3项。每项奖金1000元。
决赛三等奖:5项。每项奖金600元。
最佳创意奖:1项。奖金1000元。
最佳人气奖:1项。奖金1000元。
最佳组织奖:1项。奖金1000元。
活动说明与安排03
大赛作品分类及说明
1.软件应用与开发:
包括以下小类:
(1)Web应用与开发
(2)管理信息系统
(3)移动应用开发(非游戏类)
(4)算法设计与应用
说明:
(1)软件应用与开发的作品是指运行在计算机(含智能手机)、网络、数据库系统之上的软件,提供信息管理、信息服务、移动应用、算法设计等功能或服务。
(2)Web应用与开发类作品,一般是B/S模式(即浏览器端/服务器端应用程序),客户端通过浏览器与Web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例如各类购物网站、智能出行、博客、在线学习平台等。参赛者应提供能够在互联网上访问的网站地址(域名或IP地址均可)
(3)管理信息系统类作品,一般为满足用户信息管理需求的信息系统,具有信息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等优点。该类系统通常具有信息的规划与管理、科学统计和快速查询等功能。例如财务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
(4)移动应用开发(非游戏类)类作品,通常专指手机上的应用软件,或手机客户端。例如,微信、微博、QQ等各大社交APP,淘宝、京东等购物APP。
(5)算法设计与应用类作品,主要以算法为核心,以编程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并得以应用。既可以使用经典的传统算法,也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新兴算法与技术,支持C、C++、Python、MATLAB等多种语言实现。涉及算法设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编程实现等综合能力。
(6)本大类每个参赛队可由同一所院校的1~3名本科生组成,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7)每位作者在本大类只能提交1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8)每位指导教师,在比赛中本大类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9)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含作品演示)时长应不超过10分钟。
2.微课与教学辅助:
包括以下小类:
(1)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类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2)中、小学数学或自然科学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3)汉语言文学(限于唐诗宋词)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4)虚拟实验平台。
说明:
(1)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其内容以教学短视频为核心,并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2)教学辅助课件是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的课程软件。
(3)微课与教学辅助课件类作品,应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多层次多角度开展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更好地服务受众。本类作品选题限定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汉语言文学(唐诗宋词)和中小学自然科学相关教学内容三个方面。作品应遵循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符合认知规律等原则,作品内容应立足于教材的相关知识点展开,其立场、观点需与教材保持一致。
(4)虚拟实验平台是指借助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部分替代或全部替代传统教学和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
(5)本大类每个参赛队可由同一所院校的1~3名本科生组成,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6)每位作者在本大类只能提交1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7)每位指导教师,在比赛中本大类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8)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含作品演示)时长应不超过10分钟。
竞赛安排
1.参赛报名:各参赛学校需指定专门联系人,在学校预备赛后于2024年1月3日前将推荐作品通过微信小程序在线完成报名工作,并在线提交参赛作品及相关文件。在线完成报名后,参赛队需要在报名系统内下载由报名系统生成的报名表,打印后加盖学校(教务处)公章,由全体作者签名,拍照或扫描后上传到报名系统。纸质原件请妥善保管。网上报名、提交作品的截止日期均为2024年1月3日,逾期视为无效报名,没有参赛资格。各高校需向组委会秘书处书面报告本校预赛作品清单。报名二维码:
2.2024年1月15日前完成作品初审,2月25日前完成作品评审,公布最终获奖作品名单和推荐参加决赛的作品名单。
3..在通过获得入围决赛资格后,还应通过竞赛平台完成信息填报和核查工作,完成作品的优化,截止日期均为2024年3月15日,逾期视为自动放弃参赛资格;在获得比赛参赛资格后,其作者与指导教师的姓名和排序,不得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