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院聚焦

首页 > 信院新闻 > 信院聚焦

集智聚力 融合创新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展电子信息高质量人才培养专家论坛

为全面提升应用型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促进新时代背景下电子信息类实验教学的发展,426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在综合楼328会议室开展集智聚力 融合创新 电子信息高质量人才培养论坛。此次论坛邀请的主讲嘉宾有王志军教授、赵中华教授、张玉玺教授、肖胜刚教授,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代表参与论坛。

王志军教授以“AI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和电子设计竞赛命题趋势为题,从教学改革和电子设计竞赛命题趋势2个方面进行分享。王志军教授首先从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开始分享。他提到人工智能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方向,学生应该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的到来,把AI更好的引入我们教学课堂,实现AI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王志军教授分享了电子设计竞赛的发展趋势,命题方向及备赛方法。他提到电子设计竞赛命题保证基础、与时俱进,并指出电子设计竞赛命题更注重基础,紧跟科技前沿,通过电子设计竞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赵中华教授以“电子竞赛的组织及团队建设”为题,分享提出了关于人才培养要依据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去匹配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区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又提出真正的好老师要做到让学生有进步,进步要落地。随后,分别从五个方面介绍了电子竞赛的组织和团队的建设情况。首先是硬件平台保障,在这一阶段要进行基地建设,比如成立创新学院,需要投入并保证基本硬件设施。二是环境氛围熏陶,氛围的熏陶必须从入学抓起,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入学一周内各学院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相关赛事介绍、获奖等情况、组织新生参观创新学院、科研实验室等。三是层次梯度护航,从秋季入学开始让大三大四科协成员带新生完成一个小电路,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传帮带作用,吸纳优秀的学员加入科协,最后开展专门针对新生的竞赛,让学生们分层级逐步参与到竞赛的当中。四是阶段竞赛提能,从校赛选拔、集训、赛前预赛到国赛逐步推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五是政策激励机制的设定,通过选拔部分学生提前开设《电子电路设计软件》课程,设置课程难度系数并进行评分,根据分数给予学生一定奖励,以发放电子实验设备奖品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玉玺教授以“新时代背景下电子信息类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主题。张玉玺教授探讨了层次化、贯穿式的实验体系设计,以软件无线电的不同层次系统为主线,从低年级的电子设计基础训练到高年级的综合设计形成系列实验。针对低年级学生实践基础参差不齐、科技创新缺乏引导的情况,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通过开设零基础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动手解决问题,激发兴趣、夯实实践基本技能。对于高年级学生,主要是培养综合创新能力。通过工程性综合实验建立知识间的有机关联,培养学生设计相对复杂电子系统的能力。在实验运行过程中,综合利用数字化、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和创新型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肖胜刚教授以“四个视角看作品——如何打造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好”作品”主题。肖胜刚教授首先介绍了大赛的简介,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起始于2008年,大赛的性质是非盈利的、公益性的、科技型的,遵循三公原则。大赛是一种三级赛事,分为校赛、省赛和国赛,紧接着介绍了河北省赛的发展历史以及我校近两年的比赛成绩。肖教授详细阐释了如何从四个视角看作品;在省级赛组委会角度上来看,省赛获奖推送至国赛的比率在近5年呈现动态变化,但幅度不超过5%,在2023年达到最高值为35%,国赛获奖情况相对乐观,获奖率在90%左右;除微课类别,每小类入围国赛作品不得超过2个。在参赛作者角度分析,作者在选题时需综合考虑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在结组时需找兴趣一致、专业互补和志投意合的同学,在开展项目之后,要进行规划、要头脑风暴集合集体智慧,还需要找对合适的最好有带队经验的指导老师进行专业的指导;作品已基本成型时,不需大改,可以对文档和答辩视频进行完善,项目的特色和亮点各不超过3个。对于指导教师来讲,需要分析指导教师愿意指导什么样的作品和什么样的学生,指导教师还要担任一个教练的角色,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带着同理心和陪伴的情怀,在指导过城中还需刚柔并济,宽严并济。

本次电子信息高质量人才培养专家论坛顺利召开,为一流课程建设、新工科拔尖人才培养等提供了一个良好交流平台,有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电子信息专业人才,也将为创新电子信息类专业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电子信息类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