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院聚焦

首页 > 信院新闻 > 信院聚焦

公益实践 燕理在行动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暑假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紧密贴合时代发展脉搏,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积极响应号召并全面启动了2025年暑期“青春建功新时代,乡村振兴谱新篇”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围绕岗位实习实践、乡村民勤考察、服务家乡建设三个内容开展,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深刻领悟国家大政方针,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重点聚焦于国情认知的深化、基层一线的锤炼以及对家乡发展的倾情服务三大核心维度。

这场乡野实践像一场静默对话,让她在与土地的相视中,读懂了比文字更厚重的生命密码。初踏田间时,目光总掠过作物表象。看玉米秆舒展叶片,根系在泥土延展,只当是自然寻常轮回。直到亲手握农具,在烈日下培土,才懂每株作物的生长藏着天地默契。穿行村屯间,才发现"家乡"二字融入日常肌理,"家乡"不只是地理坐标,更是作物、时序、烟火织就的生命场域。她用镜头记录玉米生长,整理农谚成短句,将规律化作故事。这场实践教会她:青春需扎根乡土才得力量,成长要在实践中沉淀。那些田间感悟已化作养分,让青春在扎根处长得挺拔饱满。

走进海南三亚崖州区的水南村,这座“千年古村”在乡村振兴浪潮中,展现出历史文脉与时代活力的交融,三日考察让他深有感触。青石板路蜿蜒,古榕葱郁,老宅雕花虽斑驳仍精致。始建于西汉的水南村曾是古崖州文化中心,苏东坡、黄道婆等名人留下足迹,20多处古迹既是乡愁寄托,也是文化遗产。村民淳朴热情,守望相助的邻里情尤为珍贵。“文化+农业+旅游”模式成效显著,芒果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助人均年收入超3万。这段实践经历让他明白:乡村振兴需护文化、兴产业、聚民心;唯有读懂乡村,才能为其发展助力,让千年古村在新时代愈发迷人。

这场考察原是为印证课本里的"北国江南",却在与村民闲谈中,变成关于土地与传承的深度对话。郭里口村老渔民说,老屋红荆条混芦苇杆糊泥,比钢筋禁泡,只是禁渔期渐长,年轻人不愿守这份苦。圈头乡姑娘在荷塘边直播,卖鸭蛋、莲子和苇制品,让爷爷编的席子销往全国。湿地监测屏上,水质曲线逐年上扬,消失的东方白鹳回来了。老支书说:“保护不是赶走人,是让百姓守着淀子过好日子。”这次实践让他在生态与民生的交织中,学会从多元的角度看问题,内心多了份对现实的关切,也为未来积蓄了稳步前行的扎实力量。

活动开展以来,全院学生响应热烈,热情高涨,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在服务社会、建设家乡的火热实践中,充分展现了信息学子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青春风采,以实际行动在祖国大地上描绘出一幅幅新时代青年挺膺担当、建功立业的绚丽图景。